在那个被不少人误认为是蛮荒之地的我的故乡,有一种家喻户晓的小吃俗称卷筒粉。 这种据说是从越南传过来的食物虽然成为不少乡民们每日的早餐,但可惜这种食物太小 众,出了广西甚至出了南宁地区都没有人知道. 唯有广东人吃的肠粉或者越南人吃的星 河才有几分相似.
每当和妻子一起去广东早茶品尝她家乡的早点,食不厌精的特色总是在广东人 的食谱里体现得淋漓尽致。但是当一份份用料讲究,做法别致的虾饺,蟹黄烧卖和鱼翅 饺由体贴的妻子夹到我碗里时,不知为何,我的心中总是想起家乡那份我常常吃的早饭 --卷筒粉。
卷筒粉的做法很简单。和大多数米粉一样,制作者先把大米浸泡后磨打成米浆,再通 过热锅蒸成薄薄的一块块粉皮,接着用抹上花生油的专用竹刀快捷地把粉皮从热蒸茏布 上起出来,并趁热在粉皮中加入诸如木耳,韭菜或者碎猪肉等各种炒熟的馅料,高级点 的还加上一两颗炸得喷香的虾米提味。最后把放了熟菜的粉片卷成粉筒,并用刀切成适 量长短即可。
吃的时候就讲究了,首先把手洗干净(不洗也可以)或者是用手在衣襟是裤裆上擦 干净。然后就在粉碗中加入调有适当米醋、食油、广西特制黄皮酱等配料,这就是一碗 颇有风味,软滑爽口的卷筒粉了。
我清晰的记得我小学的时候,家的对面就是一家国营的卷筒粉店,每天4,5点的时 候就灯火通明,机声隆隆。一屉屉粗陋无馅的卷筒粉就从这里诞生了。每当此时,早起 的妈妈端起搪瓷的大盆买回还热乎的卷筒粉,这准备好了一家人的早饭。没有馅料的卷 筒粉寡淡无味,在物质缺乏的80年代也不能强求顿顿早饭都有肉不是。但是这也难不倒 勤劳贤惠的家庭主妇,一小碟爆香过的酱油,加上几滴逐滴数进去的香油,这也是一顿 足令一个南方小镇的孩子大快朵颐的早餐了。
升级版的卷筒粉也不是没有,在家乡那个早已失去其原本设计功能的八尺江码头上 ,有着一个令整条街的馋嘴小孩魂牵梦绕的卷筒粉店。小店不大,前后两进,运气好的 时候还能在米粉中发现类似葱花的fly遗体。但是那软滑爽口吹弹可破的粉皮,炒得喷香 的大头菜猪肉馅,加上上面撒的那一层香脆的花生碎,这个加强版的卷筒粉2.0不知道是 多少吸着鼻涕的小孩子梦想。没良心的小店老板,那个半老徐娘还怕我们不够馋,在临街 的门口架上一口大锅,里面整天烧上一锅浓郁的骨头汤,还时不时用大马勺搅上一搅, 香气顿时飘满整条小巷。这个时候,吃完卷筒粉再喝上一碗骨头汤,在孩子的眼里真是 比当个科学家还幸福的事情(虽然现在知道后者其实也颇为无趣)。
那个风流的花间派词人韦庄写道:
“ 人人尽说江南好,游人只合江南老。 春水碧于天,画船听雨眠。 垆边人似月,皓腕凝霜雪。 未老莫还乡,还乡须断肠。”
道尽了多少离家游子思乡而不敢还乡的尴尬,遥远的家乡也许早已在沧海桑田中物 是人非,或湮灭于纷纷战火,或人情早冷,那个故乡无论在心理和地理上都遥远得让自 己甚至没有勇气再回去看一眼,万一那个风景如画,民风淳朴的家乡早已不在了那怎么 办?既然如此,那还不如让那个完美的故乡作为一种心灵寄托永远的存活在心中,实在 忍不住了便找些其他寄托。好色如韦庄自然有“垆边人似月,皓腕凝霜雪”,至于海外的你我 估计自己心中也有自己不同的答案。
两个月前趁着去亚洲开会,我溜回家乡一趟。那个卷筒粉2.0的小店还在,半老徐娘 的老板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太太,前后张罗的人也变成了一个眉目和她几 分相似的风韵妇人,看我衣着不同于乡人便问我从何处来。我苦笑不答,眼前的那碟卷 筒粉依稀还是当年的样子,连装着黄皮酱的罐子仿佛都是一个造型。只是此时我的口中 再也尝不出那种令我在美国魂牵梦绕的味道,那种在我们生活中逐渐逝去的东西仔细想来恐 怕不单是卷筒粉了......
回到了休士顿,这里的越南餐馆自己基本吃遍。最常吃的就是火车头面和星河,前者 酸酸的味道颇似榨粉,而后者就是卷筒了。身材凹凸有致的越南老板娘时而不时的会送 我一碟水煮毛豆,眼角眉稍间颇有八尺江边粉摊老板的影子,只是此时的我寻找的却 不单是一碗米粉,至于是什么恐怕连我自己也说不清楚了。